記者 李靜
  “節分端午自誰言?萬古傳聞為屈原。”端午節劃龍舟吃粽子的風俗,皆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流傳至今。在今年端午節臨近的時候,湖南大學文學院院長郭建勛教授昨日做客湖湘大學堂,以《屈原的鄉國之情與人格魅力》為題,與現場觀眾一起探討湖湘文化源頭的代表性人物屈原。
  愛國情懷
  任何時代都需要價值觀
  “鳥飛反故鄉兮,狐死必首丘”,鳥兒飛得再遠也要回到故鄉,狐狸臨死前必將頭朝向出生地的方向。郭建勛說,屈原精神中存在著濃烈而執著的故國鄉土之情。“這種濃重的故土情感在湘楚文化中一脈相承。”郭建勛說,現代大學里湖南學生同鄉會最為活躍,正是這種文化在時下的表現。
  “任何時代都需要價值觀。”郭建勛認為,南宋朱熹將屈原的愛國情操與儒家倫理的核心原則、抵抗外辱的民族利益結合起來,使之具備了厚實的學理性和倫理的典範意義,這一做法在當時來說是非常了不起的。
  抉擇難題
  適應與堅持之間應平衡
  世俗社會對少數超前性個體,往往有一種排斥的內在機制,從而使少數“人才”難逃扼殺悲劇。為了防止這種悲劇發生,中國古代哲人總結出很多經驗。“這些策略性原則都是要人們主動調整自己,去適應社會環境。”郭建勛說,屈原一生追求的恰恰是改造與抗爭,因此註定了以悲劇結尾。
  當被問到究竟應該如何在適應社會與堅持自我之間抉擇時,郭建勛表示,兩者應當平衡,他並不鼓勵人們去對抗環境,去效法屈原輕生。“適應環境是生存的前提。”郭建勛說,但他也不希望人們過於順從世俗,隨波逐流,“假如能偶爾想到屈原及他的獨立精神和正直品格,或許我們的心靈深處,還能多保留一點精神的凈土和古典的情懷。”
  【人物名片】
  郭建勛,湖南漣源人,湖南大學文學院院長、教授、博士生導師,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。現任中國屈原學會副會長、中國辭賦學會副會長、湖南省屈原學會會長、湖南省古代文學學會副會長等學術職務。在楚辭研究、辭賦研究等領域,具有較大學術影響。  (原標題:內心深處保留一點精神凈土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rorboc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